close

10120433_2  

絕叫城殺人事件 (有栖川有栖 / 新潮文庫 / 2004)

 

 

這本已經看了有段時間,書也出清了,所以只能大概憑著記得的部分來寫心得。

 

本作收錄表題「絕叫城殺人事件」等六篇作品,分別描述「黑鳥亭」、「壺中庵」、「月宮殿」、「雪華樓」、「紅雨莊」、「絕叫城」等六棟建築物相關的事件。

 

 

坦白說買之前其實我期待很高,但讀完以後覺得整體來說我並不覺得特別好看,但是賣掉之後現在又有點後悔。基本上這本在2001年首次推出的作品給我一種像是「範例習作」的感覺,有栖川老師針對六種不同風格的建築來進行不同故事和手法的。嚴格說起來,每個建築本身在故事中的代表意義和相關比重都不太一樣,並非像是綾辻行人老師『館系列』那樣的設定。以下就針對六篇來簡介:

 

 

 

1. 黑鳥亭殺人事件 

 

火村和有栖川來到學生時代的友人天農的家中。這棟漆黑外觀的「黑鳥亭」過去曾發生男主人殺害妻子,最後跳崖自殺的事件。後來黑鳥亭賣出,天農又輾轉從親戚手上繼承這棟房子,帶著年幼的女兒住在這。但是某一天庭院的古井內竟然發現當年應該已經掉下斷崖被判斷死在海中的前主人屍體。

 

 

短評:

 

個人認為最有趣的一篇,全篇以火村、有栖川、天農三人的討論加上天農年幼的女兒的對話為主。為何特別強調「天農的女兒」,是因為孩童話語、思考、學習認知在本故事中扮演了相當關鍵的角色。是六篇中個人最喜歡的一篇。

 

 

 

 

2. 壺中庵殺人事件 

 

一名男子頭套著一個壺,並被吊死在自己稱為「壺中庵」的地下室寢室,這間地下室除了必須靠梯子進出的掀門外並沒有其他的通道可出入。在這扇門由內鎖上的密室中,兇手是如何在犯案後離開的,或者又是倚靠什麼機關手法犯案。

 

 

短評:

 

「技巧型」的一篇。難得選了「壺中庵」這個具有典故的名詞,卻沒有在故事和案件中強調這個層面,實在可惜。故事重點都集中在犯案技巧,是六篇中比較像是教學範例的一篇。

 

 

 

 

3. 月宮殿殺人事件 

 

一個流浪漢四處撿拾廢棄物,在少有人煙的地方搭建了一個外觀奇特的拼裝建築物,不知何時開始被人稱為是「月宮殿」。有栖川再度造訪此處時已經剩下一片斷垣殘壁,才知道流浪漢已經葬生在一次火災中。從流浪漢的友人及疑似縱火的高中生的證詞,事件的真相和月宮殿一名的由來漸漸明朗,原來事件的關鍵不是人,而是......。

 

 

短評:

 

本篇的關鍵在於認知理解的方式,沒有詭計,沒有陰謀,也沒有犯案技巧。主要從他人相左的現場證詞中來漸漸推論真相。風格比較像是一些早期推理作家的短篇故事。

 

 

 

 

4. 雪華樓殺人事件 

 

名為「雪華樓」的旅館因為不景氣影響,還沒有全部完成就放棄興建變成空殼大樓。一對逃家的年輕情侶和流浪漢先後搬進了這棟無人大樓,之後卻發生男子自樓頂跳下摔死的慘劇。奇特的是除了墜地的傷害,男子頭部還有另一處傷處,而且積雪的樓頂只留下男子一人的腳印。究竟女友和流浪漢是否在這個事件中扮演關鍵的角色呢。

 

 

短評:

 

事件的真相涉及一個相當有名的「世界奇聞」,如果你以前有看過「USO!JAPAN」之類的節目中的奇聞專題或是一些世界不可思議的事件之類的雜書,就有很大機會知道這個過程。所以不能說的太明白XD。只能概略的說,謎團有時是巧合之下的產物。

 

 

 

 

5. 紅雨莊殺人事件 

 

「紅雨莊」因為被電影公司選作拍攝場景而聲名大噪,但女主人卻在之後被發現被人偽裝成上吊自殺死在屋內。調查時發現其實紅雨莊有兩棟外觀相同的建築物,被作為拍攝場景的紅雨莊則是女主人的三名子女在居住。具有不在場證明的三名子女和住在附近,與姐姐不睦的女主人之妹...一切的解答就在兩棟紅雨莊之上。

 

 

短評:

 

篇幅印象中是六篇中第二長的,女資產家被發現在電影取景的宅邸中被偽裝成自殺,調查後才發現所在地其實是非電影場景的另一棟相同宅邸,彷彿懷抱鬼胎的三位子女、相處不和睦的妹妹和警方的相互較勁,是要素相當典型完整的一篇作品。再拉長篇幅和多跑一些地方的話會很像「淺見光彥」系列的風格。

 

 

 

 

6. 絕叫城殺人事件 

 

接連數起路上連續殺人魔事件,都是夜歸的女子背後中刀。同時在被害者的口中都發現寫有神祕訊息的紙條。一切訊息都指向犯人可能是恐怖驚悚遊戲「絕叫城」的狂熱玩家,以作品中的殺人鬼「夜襲者」自居犯案。火村與有栖川則從遊戲與現實事件的比對中,察覺了不尋常之處。

 

 

短評:

 

本書的表題作品,篇幅最長,也是六篇中唯一不是發生在實際建築物的故事。其所描繪的主軸也是多年來社會和學界一直爭論未果的一個議題。究竟具有恐怖、殘虐行為的遊戲或動漫畫,是否真的是製造潛在犯罪者的溫床?其實還蠻期待這篇作品能夠發展成長篇,並加入更多正反意見論證和學術探討。個人認為在每當類似的事件出現時,特別是台灣媒體和輿論總是一股腦的將責任歸咎於這些作品,不僅欠缺公平性、也是一種卸責行為。由衷期望能夠看到有熟悉ACG,並且有教育心理相關背景台灣的作家能夠挑戰這個題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車道JAZZ阿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